登入

動筆有時,擱筆有時

   自2010年起,我在母會每週寫一篇〈牧者心聲〉,作為牧養會眾的渠道。五年多前蒙召到金融團契事奉,我繼續寫〈牧者心聲〉,晃眼間已寫了十多年。最近,承蒙團契支持及浸信會出版社協助,把我於2018至2020三年間所寫的〈牧者心聲〉輯錄了七十篇,製成《職場牧者訴心聲》一書發行。誠如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樂恩福音堂堂主任林天行牧師於該書的序言所述:「讀着每篇簡短的心聲,彷彿拿着一杯咖啡和陳牧師閒談,……」是的,這些文章代表着我的信念和心態,寫了六百多篇,該表達的已訴說了,再寫也未必有新意,可謂「江郎才盡」,因此決定由今年七月起團契停刊〈牧者心聲〉。

  不少弟兄姊妹都知道,我於去年年底曾患病,住了醫院數天,自此精力大不如前。讓我分享近幾天在團契會址發生的兩則小事。有一天,我如常用保温杯盛水吃藥,我把藥丸放進口中,然後喝水,結果我把水和藥丸都吐在地上,原來我盛了全熱的水,幾乎把口腔也燙傷了。又有一次,我拿着杯子打算盛水喝,一按鈕,水全瀉在地上,原來我「反轉」了杯子,水柱擊在杯底然後瀉於地上。這些小意外並非冒失烏龍,而是反映我的精神、專注力已不如前。因此,我也決定減少一些事奉,如每週寫〈牧者心聲〉,以致可集中精力專注於團契最核心和重要的事奉之上。

  我感謝團友和細胞小組的弟兄姊妹,在看完〈牧者心聲〉後有時作出回應,有些回應頗為正面,對我是很大的鼓舞。沒有這些鼓勵,我肯定沒有動力在這文字事工上事奉十餘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傳三1)動筆有時,擱筆也有時,一切都在神的掌握之中。雖然我們不能測透神的作為,但只要知道我們能按神所定的「時期」而活就足夠了。


陳啟興牧師
2023年5月29日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近年香港人移民不絶,金融業是重災區之一,以致細胞小組人數下降,甚至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居家工作」的模式幾近常態,這並沒有令弟兄姊妹可以更彈性地出席小組聚會,效果適得其反。按統計,細胞小組的平均出席人數由2019年底的310人逐步減至2022年底的233人,人數萎縮是不爭的事實。我們關注「質」,但亦不忽略「量」。我們固然要開拓更多細胞小組,服侍更多業界的肢體,但我們亦要關顧現有小組的掙扎。

  一個細胞小組的存亡成敗,首要的是領受從神而來的異象。異象不是自我建構而得,而是由下而上的領受。我建議小組的核心領袖多安靜、多禱告,甚至可以一起退修,領受神賦予小組的異象。「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廿九18上),缺乏異象的群體大抵是行自己喜歡行的路、作自己喜歡作的事。擁抱異象的群體就有使命、方向和內容,不會偏行己路。小組領袖領受異象後,最好安排一、兩次聚會作異象分享,讓全體組員明白和領受小組的異象和使命,這不但有助凝聚,也可讓組員發揮恩賜,投身在小組的使命之中。在這方面若需支援,請隨時與我們聯絡。

  領受異象是第一步,實踐異象更為重要。異象帶出使命、方向和內容,我們要按聖經真理的原則規劃小組的發展,「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箴廿九18下)據我們的領受和經驗,學習真理、彼此相愛和傳揚福音是細胞小組不可或缺的三個元素,這些也是聖經啟示給每一個屬靈群體的。
    
  在香港金融業界,要凝聚一群具異象、使命和心志的弟兄姊妹殊不容易,要在業界傳揚福音也很困難。然而,我們必須迎難而上,不囿於環境,只忠於使命,走完神要我們走的路程,完成我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分。


陳啟興牧師
2023年5月22日

按步就班

  李靜現任香港女子乒乓球代表隊主教練,也是香港史上以運動員及教練身份取得奧運奬牌的首人。李靜是體壇「金句王」,他曾說:「波就一場場打嘅,飯就一啖啖食。」意思是:要贏得比賽,首先要贏得面前一場的勝利,一步一步地向錦標進發。

  2019年,歐洲聯賽冠軍盃(簡稱「歐聯」)準決賽由西班牙勁旅巴塞隆拿對英格蘭的利物浦。首回合巴塞隆拿在主場已大勝3:0,次回合利物浦更缺少主將沙拿(Mohamed Salah),面對擁有球王美斯(Lionel Messi)的巴塞隆拿,幾乎沒有人認為利物浦可以晉級,除了利物浦上下一眾。在次回合比賽當天,利物浦助教連德斯(Pepijn Lijnders)發短訊給拾球童:「你們舉足輕重,我們需要每一個人做到最好。」

  次回合甫開賽利物浦已追回一球,下半場開賽不久又追回兩球,總比數是3:3。戰至79分鐘,利物浦得一角球,拾球童機伶地把皮球快速交給準備開角球的球員,那球員趁巴塞隆拿球員仍未佈防,迅速地把皮球送入禁區,讓己方前鋒射入致勝一球。利物浦沒有放棄,一球一球地追,結果奇蹟般地反勝。

  屬靈成長也一樣,永不放棄成長,但也不期望一蹴而就,總是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地成長。誠如保羅教導我們:「我們達到甚麼地步,就當照這個地步行。」(腓三16)放棄成長的多?還是期望一步登天的多?我不知道。但我認識不少近乎放棄成長的信徒,信了主多年,仍是「資深」的初信者,美其名是順其自然地成長,這與竭力按步就班地成長顯然不同。要能按步就班地成長,我們要先了解自己達到甚麼地步,然後向下一地步進發。波是一場一場地打,飯是一啖一啖地吃,球是一球一球地進,靈命也是一步一步地成長。


陳啟興牧師
2023年5月15日

母愛

  從前,在一個貧窮村落裏住著母子兩人。由於當地大旱,農作物失收,家中糧食越見短缺。寒冬來臨,母子二人相對發愁,如何捱過這冬天?有一天,母親對兒子說:「兒啊!家中的糧食肯定不夠你我二人度過寒冬,你還年輕,將來還可以有美好人生,我卻年事已高,離死不遠了。你明天把我背上山棄在荒嶺,或者你可以靠著僅餘食物捱過這難關。」兒子搖頭不肯。糧食越來越少,母親又苦苦哀求,兒子終於答應了。這一天,下著呼呼大雪,兒子背著母親向山上走去,在白茫茫的山路上蹣跚而行,走著走著,兒子發現母親沿途折下路旁的樹枝,不斷往雪地上扔。兒子覺得很奇怪,問:「媽媽,妳為何不斷把樹枝扔在地上呢?」母親答:「孩子呀!我怕你放下我之後找不到路回家,所以在雪地上為你做些記號。」兒子聽罷淚流滿面,把慈母背下山回家去了。

  世上感人的母愛事蹟不知凡幾,歌頌偉大母愛的詩詞歌賦也多不勝數,尤記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近代的流行歌曲有許冠傑的《父母恩》、陳百強主唱的《念親恩》及Beyond的《真的愛妳》等等。為何世上有這樣多讚頌母愛的動人故事、詩詞和歌曲?我想當母愛真情流露之時,真的是天地動容。我們要向世上的慈母致敬,作為子女,理當竭力回報慈母之愛。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人間有愛,因為神就是愛,也向我們顯明了祂的愛。慈母能愛,因為每一位母親都是神按著自己的形像所創造的。我們在向一眾慈母致敬之餘,更要向這位創造又救贖我們的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預祝母親節快樂!


陳啟興牧師
2023年5月8日

傳福音給萬民聽

  1787年,在一個教牧會議上,年僅26歲的英國人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站起來提出一個問題:「普世宣教是否所有基督徒的責任?」一位浸信會老牧師萊倫(John Collett Ryland)反駁:「年輕人,坐下!若神願意叫異教徒回轉,祂不需你或我的幫助也能做到。」老萊倫牧師的兒子小萊倫(John Ryland)也是一位傳道人,幾年前才為克里施浸。克里如何面對為自己施浸的牧者的父親的當面質疑?面對這位屬靈長輩的反對意見,克里不為所動,於1792年寫了一本名為 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 的小冊子,書中強調普世宣教、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責任。同年,浸信會差會排除萬難而成立,克里及小萊倫是創會成員之一。1793年,克里遠赴印度宣教,從此展開了其長達41年的印度宣教之旅,直至1834年克里卒於印度的沙林坡(Serampore)為止。克里在其宣教生涯中帶領了約700人歸信基督,並在聖經翻譯、教育、社會改革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影響,克里被後世尊稱為「現代宣教之父」。

  傳福音、普世宣教、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從來都不是輕省的事。若克里是膽怯退縮之人,被老萊倫牧師的說話一嚇即退,今天普世宣教的面貌可能會改寫。傳福音、普世宣教、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也不是牧者、宣教士的專利或一小撮人的事,而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是神所託付的使命。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太廿八19-20)既是使命,就不是問我應否執行,而是問我如何執行。你如何投身這使命之中?


陳啟興牧師
2023年5月2日
回頁頂